赵春江院士:当"老把式"遇上黑科技,智慧农业如何让"靠天吃饭"成为过去式?

数以科技 2025-05-24 11:51 智慧农业 119 次浏览

田间地头的"数字革命"

在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里,老农张德胜正拿着手机查看棚内数据。这个种了三十年地的"老把式"可能没想过,自己有天会和农业传感器物联网平台打交道。去年他的大棚接入赵春江院士团队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后,霜霉病发生率下降60%,化肥用量减少三分之一,年收入却翻了一番。这或许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常说的:"智慧农业不是取代农民,而是让土地学会'说话'。"

藏在数据里的丰收密码

赵春江团队在寿光部署的农业物联网终端,每30秒就会采集一次环境数据。当我亲眼见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折线图时,突然理解了院士那句话:"现代农业的竞争,本质是数据的较量。"

  • 土壤墒情监测仪能感知地下20cm的水分波动,比老农的"脚踩法"精确百倍
  • 多光谱相机捕捉到的叶片反光,竟能推算出作物缺什么元素
  • 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昆虫种类,准确率比人工观测高出40%

这些设备构成的数字网格,正在重塑我们对农业的认知。在河北邯郸的麦田,我见过农民通过手机App接收施肥建议,那种精确到克数的操作指南,让隔壁地块的老王直嘀咕:"这比伺候月子还精细!"

从实验室到田间:技术的温度

赵春江院士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全国数字农业地图,标注着238个示范基地。在黑龙江建三江,我目睹过这样的场景:无人收割机根据北斗导航自动规划路径,收获的稻谷直接进入带水分检测的粮箱。农场主老李说:"以前收粮要看老天脸色,现在机器比人更懂什么时候该出手。"

但智慧农业远不止酷炫的机器。在云南勐海茶山,院士团队开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,让每饼普洱茶都有了"数字身份证"。茶农老岩布的手机里存着客户留言:"喝着你家茶叶,连它生长时的光照时长都能查到,这钱花得踏实。"

接地气的"黑科技"进化论

很多人好奇:这些高科技设备农民用得起吗?在陕西洛川苹果园,我找到了答案。赵院士团队推出的轻量化监测设备,成本只有进口产品的1/5,还能用旧手机当终端。果农周大姐现场演示:扫一扫叶片就能出诊断报告,"这比请专家下乡快多了,关键还不收钱"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AI农技助手的进化速度。去年在江苏试点时,它还分不清小麦条锈病和叶枯病,现在通过百万张图片训练,识别准确率已达92%。农技员小刘开玩笑说:"再这么下去,我这个'田医生'要失业了。"

未来农场进行时

在赵春江团队的最新规划中,2025年的农场将实现"三个零":零经验种植、零距离指导、零风险决策。参观北京通州的植物工厂时,我看到生菜在LED灯光下按照程序设定的节奏生长,技术员小张说:"这里的蔬菜不知道自己长在实验室还是沙漠。"

但院士更看重技术的人性化。他给我看团队正在测试的AR农具,戴上眼镜就能看到叠加在现实作物上的数据图层。"老把式们的经验应该被数字化保存,这是最宝贵的农业基因库。"说这话时,他手机弹出甘肃农户的咨询信息——这位67岁的院士,微信里存着300多个农民朋友。

站在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智能温室里,看着机器人穿梭采摘,我突然想起赵院士的话:"智慧农业不是要消灭汗水的味道,而是让汗水流得更值。"当卫星遥感开始指导施肥,当大数据能预测明年的菜价,这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,或许正在重写"面朝黄土背朝天"的定义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