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阳农民用手机种田?实地探访智慧农业带来的五大变革

数以科技 2025-05-23 17:17 智慧农业 74 次浏览

当农田装上"最强大脑"

在揭阳普宁市大坪镇的水稻田里,56岁的陈伯正用手机查看土壤墒情。"上个月刚装的智能灌溉系统,现在浇地就像玩开心农场。"他滑动着屏幕展示实时数据,田埂间的传感器正在将氮磷钾含量、空气湿度等信息源源不断传送到云端。

这样的场景正在揭阳137万亩耕地上演。据揭阳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,全市已有23%的耕地接入智慧农业管理平台,这个数字每年以15%的速度增长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,揭阳正经历着怎样的数字化蜕变?

从"看天吃饭"到"知天而作"

在揭东区白塔镇的万亩蔬菜基地,我见到了传说中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。通过埋设在土层中的探测器,系统能精确判断每株作物的"饥渴程度",把传统漫灌的用水量从每亩60吨压缩到18吨。

  • 节水奇迹:揭西县五经富镇试点显示,智慧灌溉使水稻田节水率达43%
  • 增收密码:惠来县凤梨种植户反馈,精准施肥让畸形果率下降28%
  • 人力解放:揭东区某合作社实现1人管理200亩农田

无人机在田间开"急诊室"

在揭阳智慧农业展厅,一组实时监控画面让我驻足——20架植保无人机正在揭西县上空进行"会诊"。这些搭载多光谱相机的"空中医生"能识别肉眼不可见的病虫害,通过AI算法开出精准"处方"。

"去年晚稻的稻飞虱疫情,传统防治需要5天,无人机机队8小时就完成了3万亩作业。"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主任指着大屏上的飞行轨迹说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无人机还能进行授粉作业,在揭东区冬瓜种植基地,人工授粉成本从每亩120元降至17元。

数据池里的农业革命

揭阳市农业大数据中心的电子沙盘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流。这里汇聚了全市62万农户的生产数据、28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波动、以及全球13个主要产粮区的气象信息。

"去年荔枝大丰收,我们提前3个月通过数据模型预判到可能出现的滞销风险。"中心负责人黄工调出一组对比数据,"通过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,配合电商预售,最终实现增产反增收,农户平均增收1.2万元。"

区块链守护"菜篮子"安全

在揭阳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,每棵菜苗都带着独一无二的"数字身份证"。从播种到采收的287项数据被记录在区块链溯源系统,香港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作物生长全纪录。

这种透明化生产带来的溢价效应明显:揭阳供港蔬菜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15%,但订单量反而年增40%。更关键的是,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数据,企业节省了75%的质检人力成本。

新农人的"数字武器库"

在揭阳农科所举办的智慧农业培训现场,我遇到了90后返乡青年小林。他展示着自己的"数字武器库":土壤检测仪、作物生长模型APP、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。"现在种地就像经营科技公司,得懂数据分析、会操作智能设备、还要研究市场趋势。"

这种转变正在重塑揭阳农业版图。据统计,全市45岁以下新农人占比从5年前的12%跃升至34%,他们经营的农场平均产值是传统农户的2.7倍。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也顺势开设了智慧农业专业,首届毕业生提前半年就被农业龙头企业预订一空。

当我结束走访时,揭阳市农业农村局传来新消息:正在测试的AI病虫害预警系统准确率已达91%,这个系统即将接入全市村级服务站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揭阳农民真的能在手机上完成从种到收的全流程,让"面朝黄土背朝天"彻底成为历史记忆。这座粤东农业重镇,正用科技重新定义"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"的古老智慧。

Top